------十六大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建设综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技能人才是强国之基,是中国通向制造业强国的阶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世纪前20年,对我国来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培养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抓住机遇实现 “弯道超车”的保证。近年来,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以及竞赛表彰激励制度,正日臻完善、科学,高技能人才的后备队伍正在成长和成熟。技能中国,走在大路上。
2011年10月2日晚上,英国伦敦大本钟附近的酒店里。来自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第一建设公司的21岁小伙裴先峰,作为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坐在主办方宴请各国选手的宴席上,表情平静。席间,有其他国家的选手高唱国歌,裴先峰一下子坐不住了。当他和其他40多名中华儿女齐唱 《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全场沸腾了……
几天之后,裴先峰在51个国家的900多名顶级选手之中脱颖而出,摘得焊接项目的银牌。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一名来自河南农村的年轻人可以达到的技能高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跨入新世纪征程的中国决策层对 “核心竞争力”这一词汇最直接的阐释——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没有一流的产品,就没有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追根溯源,必须从重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始。回顾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我们发现,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之 “核”,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入 “高速通道”。
一张时间表 树立指向标
山东潍坊的陈卫东对他目前的工作感到自豪。38岁的他现在已在上海某造船企业当焊工多年,拿到高级证的他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更让他满意的是周围的人对他现在工作重要性的评价越来越高,都认为他退伍后放弃进事业单位开车而选择当焊工是正确的。对这些年的变化,憨厚的陈卫东归纳出一个质朴结论: “国家对有技术的人才越来越重视了。”
的确如这位朴实的山东汉子所说的那样,目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提供重要人力资源保证,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已成共识。这一共识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 “十二五”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发展机会,增强技能人才优势,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
回溯10年间国家相关部门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我们可以理出一张时间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被重新界定。
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高技能人才的一系列工作规划被确定。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2011年,中组部、人社部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今后1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主要任务、重点措施。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从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3个环节入手,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企业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和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使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甚至在一些微观层面——一个企业该怎么培养、评价和激励使用人才,也都有明确的可操作的细则。可以说,这几年国家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上已经慢慢成熟和细化,为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赢得了主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鸾说。
一体化教改 提高技工能力
徐宏达,黑龙江技师学院2006级毕业生。虽然毕业才两年,但现在已经是鸡西沈煤集团盛隆分公司兰新煤机厂团支部书记。作为黑龙江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见证者和第一批受益者,他在2006年入学后,最初也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上基础课,再上理论课,然后再上实践课。
“说实话,刚开始的理论课真调动不了我学习的兴趣。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后,我们的学习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与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紧密相连,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相关的课程、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我非常喜欢。”徐宏达说。
对一体化教学的效果,现已步入工作岗位的徐宏达的评价或许更客观: “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方法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了干中学、学中干的教学过程。”
作为企业管理者,和徐宏达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鸡西机电总厂的厂长袁绍斌。 “以前来我们厂工作的黑龙江技师学院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说实话,怎么也要锻炼个一年半载的才能真正出徒。2010年之后来我厂工作的黑龙江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就有明显的转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很强,具有很强的从业优势。”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或者说是各技工院校是否能探索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教学模式改革发展之路,势必成为技工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探索出适应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适应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发展之路,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黑龙江技师学院院长王臣说。
把教学理论和操作实践紧密结合,是黑龙江技师学院推行 “一体化”教学的一个具体体现,而放眼全国,这样的技工院校不在少数。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后备队伍的途径主要有2种:一种是传统的以师带徒的企业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技工院校为主的学校培养模式。由于企业培养模式在培训周期和培养数量上受限,学校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适应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是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对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思路描述。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被赋予基础性作用,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印证了这一点。
“为了顺应时代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承担了中央赋予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技工院校作为主力军,在探索规模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在20世纪90年代前,技工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主。90年代以后,为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改变高技能人才自然成长周期长的状况,技工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通过创办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开始培养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
据统计,2011年全国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82万人,比2010年增长13.5%。其中,新培养高级技师7.2万人、技师28.7万人、高级工246.4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项目和表彰 让人才脱颖而出
2012年6月21日,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彩带飘舞、人潮涌动,全国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之后的现场观摩环节,青岛港金牌技能工人许振超所带领的吊桥队为大家表演的 “显新穿针”等绝活,让几百名会议代表赞叹不已。而更让他自豪的是会议还安排代表们参观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去年11月29日由人社部揭牌的全国第一家以新时期产业工人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只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关于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的一个具体实现,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正在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下得以实现。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就是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据悉,2011年和2012年我国已经建设16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年底,中央财政将支持建设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
从200个到1000个,在未来8年中,这样一个数字的变化,将见证中国高技能人才振兴事业的华丽转身。同样,作为高技能振兴计划的一部分,技师培训项目也计划从2011年到2020年在全国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同时,到2020年,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急需紧缺行业50万名高级技师的培养计划都将会在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合力推进中得到实现,更多的许振超式的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将从这个计划中脱颖而出,成为生产、服务、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能手和业务尖子。
竞赛作为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不仅使人才通过竞赛得到了表彰,也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和重视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国共举办国家级一类、二类竞赛近200项,涉及300多个职业 (工种),每年都有上千万名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竞赛,产生了2197名全国技术能手,促使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7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正式走上国际舞台。在国内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的许多技术能手有机会进入国际级的竞赛同其他国家高技能人才一比高低,裴先锋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而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选手取得的优异成绩也证明,国内的技能竞赛在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评选表彰了20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人物、140名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1719名 “全国技术能手”,786名高技能人才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尊重人才、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然形成。
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为1.186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1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6.3%,高技能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想用8分钟砍1棵树,那么我会用8个小时磨斧子。”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这样说。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在储备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要拿出 “8个小时磨斧子”的耐心,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唯有如此,我国方能成为制造业强国。(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2年11月6日 王 永)
|